应该很多被网友在百度搜索“史上最牛毕业证看到一张发黄的纸张背后有着如此导师阵容强大:王国维、梁启超、陈寅恪、赵元任、李济是他导师;这张那么久的历史证书背后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相关故事昵?

这两天,新浪微博上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大伙的强烈兴趣,有人甚至称它是“史上最牛毕业证”。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,“清华学校研究院”毕业,而网友之所以说这张毕业证书牛,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等人。据悉,李鸿樾是浏阳人,曾在长郡中学、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。
网 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:太牛了!唐大麦:只能羡慕嫉妒恨了。ZZ張專:真的假的,这人也太幸运了。就算在当时的清华堂,也不是人人都能赶上这么强的导师阵 容的吧。河蟹愚乐:一张强大的毕业证,导师的阵容太牛逼了。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没那么幸福了……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:这就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 “四大导师”!“王国维、梁启超、陈寅恪、赵元任”,李济、吴宓也是国学院成员!公民ZHOUYang:这是毕业证+最具说服力的介绍信啊。
记者根据毕业证上的信息,在湖南省浏阳县找到了认识李鸿樾的老人杨圣木。今年87岁的杨圣木老人住在浏阳一中一栋教师楼里。1938年,他到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,校长正是李鸿樾。
“那张毕业证我们都见过。浏阳师范校庆的时候,学校搞了个教师展览,他的毕业证也被展出来了,导师有梁启超、王国维等人。”
杨老的记忆中,李鸿樾是个很特别的老师,“概括来说就是,学问好,品德好,对人特别客气,生活简朴。”
杨老说,李鸿樾祖上很风光,伯祖父曾是两江总督,李鸿樾5岁读私塾,民国八年(1919年)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,民国十五年(1926年)毕业于清华学校(今清华大学)研究院。毕业之后,李鸿樾先后在湖南省立一中、浏阳中学等校教书。
三口镇鹤源村筱水垅,这里便是李鸿樾的老家。李家是三口大族,而发家者便是曾国藩幕僚、清末两江总督李兴锐。李鸿樾远房侄孙李杜非拿《六碓李氏族谱》,记 者翻开一看,发现李鸿樾是李兴锐亲弟弟李兴镜的孙子,也就是说,李兴锐是他伯祖父。李鸿樾的谱传上写道:“清华大学研究生,任浏阳县参议长,浏阳师范创始 人、第一任校长。”
李杜非介绍,李兴锐入仕途后,在家乡兴造房屋,称“李家大屋”,占地十几亩,大门三座,房屋数十栋,相当宏敞。解放后,李家大屋被拆除殆尽,至今只剩下了一栋横屋。而这栋横屋便是李鸿樾的故居。
青瓦白墙、木柱石墩,这栋长约十米、宽约6米的老房子在翠竹的掩映下越显得沧桑朴实。一位老太太正在门口闲坐,她便是李鸿樾的儿媳孔庆兰。孔庆兰介绍,李 鸿樾有一儿二女,大女儿李昆兰已去世多年,二女儿李佑兰、小儿子李寿生(谱名谟煌)去年先后去世,家中便只剩下孔庆兰一人。
孔庆兰指着靠东第二间房屋说,这就是李鸿樾生前的卧室兼书房。这是一间约20平方的房子,墙壁和地面都是土质的。“他靠西墙睡,书桌放在北窗下。”一张木 床、一张旧木书桌,这是李鸿樾仅剩的“遗物”了,它们的寒酸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清贫。由于历遭劫难,李鸿樾的书籍、作品已经一荡无存,连一张遗像都没留 下。
牛!全县六成教师是他学生
李鸿樾从清华毕业后,一直以教书为业,先后在湖南省立一师、浏阳公学、长郡中学、浏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、浏阳狮山中学、三口农业中学等校任教,一生淡泊清 贫。用孔庆兰的话说,“虽然大学是那么大的牌子,可没搞到个正牌子的工作,没什么钱。我嫁来时,几间空屋子,家具都没几件。”
“李老学问很深,对‘宋儒理学’研究颇深。他很重视道德教育。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,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,还作揖,通过自己的品行感染你。”李老生活极 其简朴,对学生却很大方,“班上有特别困难的学生,他都会解囊相助。我们那届毕业的,一个班30多个人,他把我们叫到他家里,办了9桌饭菜……那个时代, 不容易啊。”李鸿樾的学生杨圣木回忆说。
“但老师又有点‘迂’。”杨老呵呵一笑,“书上说,阶前草不除,他就真的不允许学生除去他台阶前面的野草。”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李鸿樾被下放到三口农业中学教书。王贤魁前妻周书珍当年便是李的学生,王贤魁也去旁听过理论课。他回忆说,李鸿樾知识丰富,讲课很扎实,特别善于引用古典。“我记得,他的古典引用得非常贴切,给学生的印象很深。”
王贤魁说,解放前后,浏阳全县教师当中,六成以上都是李鸿樾的学生。“有浏阳师范的,有浏阳公学的,一讲就是李玉林的学生。他在当时的教育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。”玉林是李鸿樾的字,当地人叫他“玉林老子”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李鸿樾退休在家,数年后便去世。
■李鸿樾简介
李鸿樾,字玉林,三口乡筱野垅村(今三口镇鹤源村)人(1896-1974年)。
五岁入学(私塾),攻读经史诗文,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,于1924年六月考入清华大学,于翌年六月毕业。尔后献身教育事业,先后任湖南省立一 中、浏阳公学和长郡中学教务主任,后又担任浏阳简易师范和狮山中学校长。在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任职时,正值日寇进犯,国难当头,学校经费拮据。他四处奔走求 助,并将学校一度迁往沔江农村,才使教学免于停顿。浏阳解放后,李鸿樾不顾年高体弱,先后执教于浏阳一中、三口农业中学。
■人物逸事
胡耀邦送他一顶蚊帐、一床棉絮
李鸿樾教书三十余载,桃李满天下,胡耀邦当属最得意的弟子之一,而胡耀邦对其也非常尊敬。
据李寿生所写《先父传》及亲见者王贤魁口述,1929年,李鸿樾在浏阳公学任教导主任。当年,胡耀邦、杨士俊(杨勇)就在浏阳公学就读。翌年 (1930),胡耀邦、杨勇离校参加红军。1963年8月,胡耀邦任党中央委员、团中央第一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(挂职),来浏阳视察,得知恩师李鸿樾 的住址,驱车前往把李鸿樾请到三口公社相聚。“胡耀邦开口叫校长,之后改口称先生,并请李鸿樾坐在公社上厅的睡椅上,两人谈了三小时的话。”后又共进午 餐,胡耀邦请李鸿樾坐上座,表达尊师之情。
午餐后,李鸿樾走到胡耀邦身边,拍着他的肩说:“老胡,你还记得吗?你在公学读书时,我曾教过你的语文,你的语文很好,成绩总是第一名。”胡耀邦点头说:“那时我的语文确实很好。”
最后胡耀邦又问李鸿樾:“先生有什么困难吗?”李鸿樾答道,在农中教书,每月工资20元,一子一女都在教书,生活过得去,“不过一顶蚊帐用了十几年,有些 烂了,再有就是会太多、人事难处(因解放前曾任县参议长,当时李被归为“21种坏分子”,迭遭批斗)”。胡耀邦立即叫陪同人员拿来一顶蚊帐、一床棉絮,送 给恩师,并指示县委负责人取掉李鸿樾的“坏分子帽子”,适当考虑李鸿樾的生活。
李鸿樾三大爱好:抽旱烟、看风水、写字
已经77岁的孔庆兰对公公的事情也记不太清了。“高高瘦瘦,很文静的一个人。”孔庆兰说,李鸿樾讲话很文雅,总是轻声细语,性格则忠厚正直,“落片树叶都 怕打脑袋”。不过,如果有人在他面前讲一句脏话或做了件无礼的事,瘦弱的李鸿樾就会立马严肃批评,他惯用的词语是“愚呆”。
村里75岁的王贤魁曾与李鸿樾接触过,他用三句话评价李鸿樾——“非礼勿言、非礼勿视、非礼勿行”,是个非常正统的知识分子。有一次,李鸿樾坐轿子到浏阳 办事,中途在炭棚(城东的小地名)一家茶店歇息,店主是一位中年妇人,给他送茶时出语轻佻,李鸿樾一气之下,立马起身走人。
不过,李鸿樾并非是一个呆板、毫无情趣的人。他平生有三大爱好,一是抽旱烟,用旱烟筒抽,“经常抽接火”。二是看山水,一空闲,他就和好友王贤惠、堂弟李 伯青四处走走,观看风水,很讲究,但他从不给别人看地,只是自己欣赏、和好友讨论。“文者爱山,智者爱水,这既是他的性格,也和他饱读经典有关,”李杜非 说。三是写字,“直写到老,正楷写得最好”。以前梅花巷口有块碑,上面的“梅园”二字,便是他的手笔。一年,偶得宋代书法家米芾行楷《木兰诗》一帖,赞赏 不已,随即刻意临摹,意兴极浓。二00二年,李鸿樾二女佑兰回浏时,偶然得到李鸿樾手书《木兰诗》帖,这也是李鸿樾仅存的手迹,遂将其复印数十册,流传于 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