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哈雷机车(Harley Davidson)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:「全世界的哈雷,没有一辆是相同的。」除了基本的引擎和车架主体之外,几乎所有的哈雷零件都有多样的款式、颜色,任君挑选和搭配,高度客製化标榜个人特色,让「骑哈雷」这件事成为价值彰显和自我实现的表徵,而这也正是哈雷得以风靡老中青世代,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。
近年来,哈雷为了转型智慧工厂,採用德国企业软体大厂SAP的智慧製造解决方案(Connected Manufacturing),针对生产线中的所有机台和物流设备,逐一装设感测器、位置侦测仪,让单一产线拥有超过1,300种配置组合模式,每90秒即可装运一辆客製化摩托车,交货时间从21天缩减至6小时,实现客製化弹性生产的同时,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。
而外界较不熟悉的是,哈雷得以成功转型,迈向高效率製程,除了SAP的云端管理平台外,台湾工业电脑龙头研华也有不小贡献。
在哈雷的製程中,使用的德国工具机共振大,容易故障造成製程中断,而研华提供的控制器,正好可用来监控德国工具机,做到预防性监控维护,解决了製程不连续的问题。
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刘耕睿表示,远端监控、製程与资产的可视化等等,将是未来智慧製造市场的最主要需求。
不过,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徐瑞廷提醒,虽然目前台湾设备业普遍已开始投入预防性维护,但实际执行跟理想还有一大段距离,因为各种参数如机台震动、声音等等,必须先发展到大数据的阶段,才可能落实预防性维护。
徐瑞廷说,过去这几年,台湾很多公司的缩影是花了一大笔钱、买入很多设备,却看不到成效,从此对工业4.0没信心,他认为,问题正是出在没有找到对的使用场景,「工业4.0是一个演化的过程,绝不是0或1的概念,它没有顶点,就像同样是预防性维护,每一家公司也有不同的概念和场景。」
那么,预防性维护的可能场景会是什么呢?它可初步分为两个层次。首先,在工厂生产线上,製造商可透过各种感测器回报的数据,在中控系统整合分析后,及早「揪出」异常或可能故障的环节,早一步做到预防性维护,降低无预警被迫停工的风险,或是迟迟找不到故障点带来的损失。
第二层次则走出工厂生产线,来到产品端。透过物联网技术,製造商可在产品中预先嵌入感测器,像是凯撒空压机公司(Kaeser Kompresoren),运用SAP的可预测维护服务方案,即时监控压缩空气站运作情况,在客户资产出现故障前,主动採取维护措施,提高服务品质。
又像是轮胎生产商透过轮胎中的感测器,能在产品售出后,持续追踪车辆行驶里程、轮胎更换时间、轮胎承受的温度与震动等数据,洞悉驾驶员的驾驶模式、轮胎磨损等讯息,开创远端维护场景,或是开发出品质更佳的轮胎。
而IBM则将预防性维护分为四个范畴,分别是认知维护、认知维修、关键零件管理和视觉化侦测。
以认知维护为例,让机器监控系统可评估流程或机器效能,并接收即时解答以预防意外的停机时间。而认知维修则是让维修技师取得历年来的资料,包括机器效能、品质和维修纪录等等,提高每次维修的效率。
另一方面,IBM近来大力鼓吹的认知製造技术,则进一步将预防性拉升到人工智慧的等级。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擘划的认知製造未来,受过训练的先进类神经网路模型产品,可部署在工厂厂房中预先配置的硬体上,运用认知技术来持续改善瑕疵辨识,将生产期间的决策延迟降到最低。
抖音快手 热门资源 Site 史上牛网 娱乐大家 超级牛 世界牛 排行榜 牛发明 吉尼斯 中国十大 世界十大 奇葩事 牛视图 流量套餐